少年文学网
  1. 少年文学网
  2. 其他类型
  3. 旷世大明
  4. 第66章 土地改革
设置

第66章 土地改革(1 / 1)


九月五日,上午时分。

乾清宫内。

在解决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以后,各地的土地问题,就便摆在了楚浩辰面前。

李自成之前分配给各地农民的土地,朝廷现在应该如何处理?

直接收回,恐怕又会激起一场民变。

因为土地对当时的民众来说,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
李自成之所以能号召起几十万的农民起义军,也是因为明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。

在明朝,土地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资料,基本上所有经济活动都要依赖于土地。

因此,拥有了土地,就意味着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。

而在明朝社会中,大部分人都是贫困的农民。

这些农民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,只能依靠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计。

如果失去了土地,他们就无法生产粮食、养活自己和家人。

此外,在当时的中国还存在着严重的饥荒问题。

而土地不足,是导致饥荒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因此,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保护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见状,楚浩辰只得先将这个问题搁置。

他立即命令吏部尚书袁可立,安排各地官员,负责善后工作。

而土地问题,他准备回京研究一下再处理。

九月五日,上午时分。

回到皇宫的楚浩辰,立即召集了众人开会商议。

乾清宫内。

户部尚书程国祥说道:

“陛下,俗话说,“人是铁,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得慌”。

那么食物从哪里来?

绝大多数都是从土地中来的。

所以土地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财富,可以说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。

臣认为,解决土地问题,堵不如疏。

自从李自成起义以来,全国各地的地主势力,基本上全部土崩瓦解。

臣认为,倒不如直接进行土地改革,将国内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。

既解决了土地问题,又推动了经济发展。”

闻言,内阁首辅孙承宗也是开口说道:

“陛下,目前大明朝的绝大多数老百姓,都没有自己的土地。

他们只能从地主、富农的手里租点田地来耕种,可是租金往往非常高。

一年忙到头,人民群众依然穷困潦倒。

就像唐诗《悯农》所言:

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

如果生了一场大病,或者家里有老人去世,那就很可能会倾家荡。

所以,千百年来,广大老百姓最大的愿望,就是真正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。

此时进行土地改革的虽说是有些冒险。

不过以目前的局面来看,确实是最佳的时机。”

随后,大家都点头同意,认为土地改革的确是应该推行。

崇祯元年,十月一日。

楚浩辰正式颁布了,大明朝的土地改革制度。

自即日起,朝廷正式收回国内所有的土地,并且进行统一的分配。

土地改革的同时,正式废除了土地的买卖制度。

全国所有的土地,所有权都归属于朝廷。

民众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,土地禁止买卖交易。

朝廷会按照各户的人数情况,平均分配土地。

为了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执行,楚浩辰将朝廷的监察机关,运转到了极致。

清风殿,明月阁,锦衣卫,暗卫和全体出动。

采用各种方式,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。

大明朝的土地改革,对整个社会的稳定,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
土地改革,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,使得地主阶级被完全消灭。

这极大的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。

同时,由于广大的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新主人。

这也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

不仅稳定了国内的阶级矛盾,也为明朝的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安稳条件。

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,一直到两年之后,才彻底完成。

崇祯三年,十月一日。

在这两年的时间内,楚浩辰大力推行制度革新。

土地改革、经济改革、科举改革、吏治改革,四架马车,并驾齐驱。

土地改革使得大明朝的国民凝聚力,得到了空前的加强。

底层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,前所未有的增强。

而经济改革则大大提高了,民众的生产积极性,使得国家的经济,迅猛发展。

科举的改革,使得大量的专业人才,涌入到了国家的各个岗位。

为国家的建设,添砖加瓦。

最后就是吏治改革,自从清风明月建立以后,国家的贪污腐败现象明显减少。

官员的清廉,使得国家机关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。

自天启七年,八月二十三日至崇祯三年白十月一日。

三年的时间内,大明朝的国家税收,翻了五倍还不止。

从每年的一千万两白银,提高到现在每年五千八百万两白银。

朝廷国库充盈,百姓安居乐业。

而反观东北的方面。

由部落转型的大清国,仍然沿用着绝对的君主制度。

这种制度固然为大清国的统治,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。

但同时,也因为绝对的权力,导致了国家各机关运行效率低下。

在谋士范文程的建议下。

皇太极决定采取一系列开明的政策,来改善国内的政治环境。

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,虽然满族是统治阶层。

但是,汉族官员在大清国的统治中,也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
这些官员们,通过范文程的推荐,开始在大清国的行政机构中担任要职。

他们的加入,为大清国的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同时也使得国家的行政效率,得到了一定的提高。

不过,由于此时的大明朝,经济发展太过于迅速。

大清国每年的贸易情况,都是进口远大于出口。

这不仅导致了国内经济的萧条,同时也导致大量的人口,开始向关内迁移。

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,皇太极思考再三以后,还是决定干回老本行。

既然发展不过你,那便让你不能发展。

崇祯三年,十月八日。

皇太极亲率三十万大军,目标直接指大明朝的山海关。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